top of page
大通寶觀.png
五銖錢.png

       東晉治下,主要使用舊錢,有大中小三等,大的叫作比輪,中的叫作四文,小錢是指沈郎錢。
比輪是形容它大如車輪,這應當是指孫吳的大泉,史書甚至說是用赤烏舊錢。赤烏舊錢應當理解為赤烏年間所流通的錢,因為以後就禁止流通了。但東晉流通孫吳大泉就證明當時的禁令效果不大,或則民間繼續作價使用,或則在一度禁止之后恢復使用。
        四文,可以解作當四錢,因為當時流通的錢幣,既有大小幾等,自然不會平價流通,若以小錢為標準,中樣的就可以作四文用。不過後來在蕭梁的時候,有太平四文錢和四文龜背錢的名稱,所以四文似乎是指有四個字的錢,即太平百錢,然而孫吳的大泉也有四個字,蜀漢的直百五銖也是四個字,甚至小型的定平一百也是四個字。這里又牽涉到一些 不容易解決的問題,就是東晉初年有沒有小樣太平百錢和定平一百等錢的問題,如果四文是指四個字的錢,那就幾乎可以肯定那些小型的四個字的錢尚未鑄造或不流通,否則四文就是某一種錢的專門名詞。
       南朝宋鑄過幾種錢。最早是文帝元嘉七年(公元430年)鑄的四銖,形制略仿漢五銖。有些在背面有星點,也有面背都帶星點的。
孝武帝孝建元年(公元454年)改鑄孝建四銖,一面鑄「孝建」二字,一面仍為四銖二字,都分列穿孔的兩旁。這種孝建四銖種類很多,面背有各種數目的星點,星點有陽文和陰文,也有錢文倒書的,可能是民鑄。後來又除去四銖二字,只留孝建年號。
永光元年(公元465年)又鑄二銖錢,錢文改為永光,又有景和年號的錢。三種二銖錢大小一樣,但永光只鑄了一個月,景和年號只用了三個月,所以這兩種錢都極少。
南齊永明八年(公元490年)派人到四川鑄過一千多萬錢,因成本高而停止大概是五銖錢,但無從辨別。有人稱為稚錢或其中的一種認作是齊錢。
所謂稚錢是指一種比較狹小的五銖,也叫雉錢。直徑約為二厘米,但大小不等。
南朝梁曾鑄造許多種錢。天監元年(公元502年)的兩種五銖。兩種五銖的大小輕重一樣,唯一的區別大概就在於有沒有外郭,第一種有外郭,第二種沒有外郭,可能文字也大一些。
有外郭的一種我們可名之為天監五銖,第二種稱為公式女錢。但女錢是因剪邊而變小了,公式女錢則指官方鑄造的缺邊五銖。
        梁初雖然鑄了新錢,但流通卻以舊錢為主。據史書所載,有直百五銖、女錢、太平百錢、定平一百、稚錢、對文、豐貨、布泉等。
梁普通四年(公元523年)十二月鑄造鐵五銖,背面有四出文,同東漢靈帝時的角錢一樣。除了這種五銖之外,還有三種鐵錢,大吉五銖、大通五銖、大富五銖,好像不是正用品,而是一種開爐祝語錢,目的不在行用。
       元帝時曾鑄過一種當十錢。推想是五銖,而且大概就是所謂二柱五銖,大小同天監五銖差不多。
敬帝太平二年(公元557年)鑄四柱錢,一枚作二十文用。所謂四柱是除正面的兩個星點外,背面還有兩個星點。大小和二柱錢差不多。
陳錢只有兩種,即五銖和太貨六銖。五銖鑄於天嘉三年(公元 562年)。有內外郭,文字制作都很精整。太貨六銖鑄於太建十一年(公元579年) ,是當十錢,文字制作和天嘉五銖相同。太貨六銖是六朝錢中最精美的。
       北魏在太和十九年(公元495年)才鑄造太和五銖。這太和五銖的製作,反映出較低的技術水平,銅質粗劣,文字湮漫。永平三年(公元510年)另鑄五銖,製作稍為規矩一些,但還是生硬,它的特點是五字的交股作直筆,邊緣比以前的五銖闊。
東魏沿用永安五銖。現存永安五銖中,除了有大小之外,還有光背、背四出文、背面穿上有土字等等板別。
       西魏初年大概也沿用永安五銖,但大統六年(公元540年)和十二年實行改鑄,兩次都是鑄造五銖。
北齊只鑄過一種錢,即天保四年(公元553年)的常平五銖,很精整。
北周初年使用西魏五銖。保定元年(公元561年)鑄造布泉。
在這個時候,中國錢幣藝術的水平突然提高,南朝的陳錢和北朝的周錢都是異常精美的,而且在錢幣的制作上,南北相像,都是狹緣,文字書法都近乎玉箸篆,三種周錢和兩種陳錢都有內郭。永通萬國錢篆法華麗,可以認為是魏晉以來錢中之冠。南北錢幣在制作上的這種接近,不應當是偶然的,它是當時整個中國造型美術發達的反映。
        南北朝的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也顯示出一種過渡性。第一,就錢的名稱來講,自秦半兩以來,都以重量為錢名,盡管錢名和重量不一定相符,但仍然屬於所謂秤量貨幣的範疇。隋以後,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。南北朝的錢名就是在這種轉變的過程中,如布泉、五行大布、永通萬國等,都打破了過去錢名的傳統。漢興、孝建、太和五銖、永安五銖等錢,則是後代以年號名錢的先導。第二,就錢文的書法來講,六朝以前都用篆書,六朝以後多用隸楷,而六朝錢文的書法,變化多端,如漢興的錢文,已近隸楷,反映了中國書法的發展。

​※圖為五銖錢

​※圖為大通寶觀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