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勢在幣行


楊隋專用五銖錢。另有一種白錢可能是楊廣在揚州所鑄的。
唐朝最先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種,是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的開元通寶。武德四年以前還是用隋五銖和其他古錢。開元錢的大小,大體上是仿漢五銖。後代不再稱銖絫,而稱一錢,意即開元通寶一文的重量。這是中國衡法改為十進制的關鍵。所以唐錢不但不再以重量為名稱,反而使中國的重量以錢為名稱。自唐以後,中國的衡法一直沒有變過。開元錢在形制上承繼了北魏錢幣和隋錢的風格,它的外郭同北魏五銖、永安五銖和曲筆隋五銖的外郭是一樣的。錢背的內外郭都像隋五銖。
唐朝第二種錢是乾封元年(公元666年)的乾封泉寶,這是正式的年號錢。每文當開元錢十文,這種錢還沒有行用一年就作廢了。
第三種錢是乾元年間所鑄的乾元錢。乾元錢法定有兩種:一種是乾元元年 (公元758年)所鑄的乾元重寶當十錢,另一種是乾元二年鑄的當五十的乾元重寶,這種錢背面的外郭是雙圈,所以稱為重輪乾元錢。和乾元錢同時,史思明在占領洛陽的時候,曾鑄造兩種大錢,即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,兩者都是當百錢。順天元寶是由得壹元寶改稱的。這兩種錢可以說是一種占領貨幣或軍用貨幣。
武宗會昌五年 (公元845年)曾鑄造一種新的開元錢。本來以前的百多年間,常常鑄造開元錢,但以前的開元錢背面沒有文字,會昌開元背面卻有文字。這些錢是用全國各地廢寺的銅像、鐘、罄、爐、 鐸等所鑄造的。
※圖為開元通寶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