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勢在幣行



西漢的銅錢,照史書所載有八種。初年用秦半兩。呂后二年用八銖錢,六年行五分錢。文帝五年造四銖錢。武帝建元元年(公元前 140年)鑄三銖錢,五年又行半兩錢,(三分錢)。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年)鑄五銖錢,元鼎二年(公元前115年)用赤仄(或赤側)錢。但實際上只有三種錢,因為八銖、五分、四銖、三分四種都是半兩錢,只有大小輕重的分別。而赤仄錢也是五銖錢。


東漢初期還使用王莽的貨泉,直到建武十六年(公元40年)才鑄五銖錢。靈帝時,中平三年(公元186年)的四出五銖。所謂四出,就是在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達外郭,所以這種錢也叫作角錢。當時民間傳言此錢 鑄成后,必四道而去,可見人民對當時政府的不滿。後來黃巾起義,劉漢政權卒致崩潰,更使一些人認為有靈驗。
三國時期的貨幣,魏錢只有五銖,蜀錢有蜀五銖、直百五銖、直百、直一,吳錢有大泉五百、大泉當千。除了上面三大體系之外,還有太平百錢和定平一百。
※圖為五銖錢
※圖為大布
※圖為契刀
※圖為六泉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