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勢在幣行


※圖片為嶺東錢幣博物館內館藏拍攝
殷周時代
彝銘中所記載的賞賜,如果以出現次數的多寡為序,有貝、金、鬯、馬、弓、矢、臣、田、車、裘、圭、衣、鬲、布、牛等,最早的貨幣似乎應當從這些物品中發展出來。
貝殼用作貨幣,有一種現實的解釋,就是因為它具有作為貨幣的幾種基本條件,
1.本身有功用
2.有天生的單位
3.堅固耐久
4.便於攜帶
因為古代貝的數量不多,而帶在身上又能增加美觀。
貝幣的演進,大概經過兩個階段:先是專用作裝飾品,這應當是殷商以前的事;其次是用作貨幣,這大概是殷代到西周間的事。但在它取得貨幣地位之後,仍可被用作裝飾品,如同後代的金銀一樣。
貝殼本身有天然的單位,這在鎔解術不發達的古代,正是它作為貨幣的一種優越條件。但古代人用貝,多是將其穿索起來,所以一串也成一單位,殷周時代名之為朋。貝朋兩字常常連在一起。
殷周間還曾使用銅為支付工具。
銅器在殷代即已普遍,在周初,生銅往往和貝朋一道作賞賜用。起初這種生銅的賞賜,大概也沒有貨幣的意義,只作為鑄造寶彝的原料或作為一種勞動的實物報酬。在重量單位制定以前,金屬是不便於用作貨幣的。
© 2023 by Site Name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