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勢在幣行



※圖片為針首刀
※圖片為圓首刀
刀幣體系是由實用的刀演化出來的,原形未變。柄端有環,柄身有裂溝。刀幣的流通範圍沒有布幣廣,偏於北方和東方。大概古代中原的人以農殖為主,所以用農具為貨幣,東北部東部的人們多從事漁獵,所以用刀為貨幣。
刀幣根據形狀主要分為大小兩類。大刀是齊國的貨幣,小刀主要是燕國的貨幣。但小刀中種類很多,有針首刀、尖首刀、明刀、圓首刀等。
針首刀是一個新名詞。這種刀是1932年在熱河承德地方出土的,1937年和1941年又有出土。因其出土地為匈奴故地,有人名之為匈奴刀。它的特點是刀首特別尖,尖得像針一樣,刀身也比較短而薄。
尖首刀多是在河間、保定一帶出土的,這一帶春秋戰國時期屬燕。尖首刀形制比較長大,實際上它們本身又有大小,但製作都很精整。
明刀是刀幣中數量最多的,出土范圍也最廣,甚至朝鮮和日本也有出土。它的形制類似尖首刀,而製作沒有尖首刀那樣工整,這是因為大量鑄造的關係。按形制來說,可以分為兩類,一類刀身圓折,接近尖首刀。另一類刀身方折,像古磬,俗稱磬折刀。
圓首刀是一種薄而有彈力的小刀。刀柄或橢或圓,很不規則。
大刀是指齊刀。製作都比較精整。現在所知的有六種。這是指刀面的文字而言。
第一是六字刀或造邦刀,現在一般的釋法是「齊建邦就法化「或「齊造邦長法化」而簡稱這種刀為造邦刀或建邦刀。它的製作在齊刀中是比較薄弱的,數量也是最少的,是早期的東西。
第二是四字刀,面文為「齊之法化」。四字刀的制作有點像六字刀,但文字比較秀麗,數量也不多,四字刀正面的外緣在接柄處中斷。
第三是三字刀,面文為「齊法化」。三字刀的制作比較粗率,數量是齊刀中最多的,是後期的東,,而且是大量鑄造出來的。它的外緣也不中斷,同造邦刀一樣。
第四是即墨刀,有大小兩種。大即墨刀的面文為「節墨邑之法化」。小即墨刀的面文少一個「之」字,小刀出土比較少。即墨刀在制作上的特點為粗壯,刀身比較寬,重量比較重。
第五是安陽刀,面文為「安易之法化」。安陽刀的製作特別工整,文字高挺,表現了高度的技術水平。
第六是簟邦刀。錢幣學家稱之為斷頭刀,因為只發現一枚斷片。
齊刀的文字中都有一個化字,這化字好像是貨幣的名稱。後來又有四化、六化,似乎化字又是貨幣單位。過去有人說,化字就是貨字,是刀幣的單位。近來有人說,化原作七,是鐮刀的象形文字。
蟻鼻錢或鬼臉錢,是南方的楚國使用一種橢圓形的小銅幣,正面凸起,背面平,可能是由銅貝發展出來的,是銅貝的高級形態。出土地有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省。
環錢在戰國時期的幣制中是一個小體系,但它是一個重要的體系,它是一種承上啟下的貨幣形態。環錢的特點是它的圓形,中間有一圓孔。這圓孔也有大小,初期環錢的孔小,後期環錢孔大。
環錢很可能是從紡輪演變出來的。紡輪和刀、鏟一樣是古代人民的生產工具。
垣字錢是環錢中數量最多的。垣是魏國的地名,所以環錢大概產生於魏國,後來為別的國家所採用。
※圖片為圜錢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