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 

 

       北宋太祖在建隆元年(公元960年)鑄宋元通寶,這是趙宋第一種錢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(公元976—984年)鑄太平通寶,是宋第一種年號錢。淳化五年正月李順據成都,五月稱蜀王,建元應運,曾鑄應運元寶銅錢和應運通寶銅錢李順稱王只有四、五個月就失敗了,所以這些錢留傳極少。

 

       真宗在咸平年間(公元998—1003年)鑄咸平元寶。

       景德年間(公元1004—1007年)鑄景德元寶。

       大中祥符年間(公元1008—1016 年)鑄祥符元寶和祥符通寶。天禧年間(公元1017—1021年)鑄天禧通寶。

       仁宗在天聖元年(公元1023年)鑄天聖元寶。

       明道元年(公元1032年)鑄明道元寶。

       景祐元年(公元1034年)鑄景祐元寶。

       寶元二年 (公元1039年)鑄皇宋通寶。

       康定年間(公元1040年)只有康定元寶鐵錢。

       慶歷年間(公元1041—1048年)為慶歷重寶。

       至和年間(公元1054—1056年)鑄有至和元寶小平錢和至和重寶的折二錢和折三錢。

       英宗在治平年間(公元1064—1067年)鑄有治平元寶和治平通寶。

       神宗時,錢幣數量大增,而且折二錢開始通行。熙寧元年(公元 1068年)鑄熙寧元寶。四年鑄熙寧重寶當十錢,這是由於用兵,後來因為盜鑄,乃改為當三,六年又改為折二。這是折二錢通行的緣由。

元豐年間(公元1078—1085年)鑄有元豐通寶小錢和折二錢。元豐時是宋代鑄錢最多的時期。元豐錢也是篆書行書成對,板別極多,書法水平很高。有一種隸書的元豐錢相傳是蘇軾的筆跡,稱為東坡元豐,但留傳很少。

 

       哲宗在元祐年間(公元1086—1094年)鑄元祐通寶。有折二,有小平,有銅錢,有鐵錢。錢文據說也是司馬光、蘇軾 等人所寫的。

       紹聖年間(公元1094—1098年)鑄紹聖元寶和紹聖通寶,元寶分銅鐵兩種,銅錢有小平和折二,鐵錢除小平折二以外,還有折三。也都有篆書和行書成對。

元符年間(公元1098—1100年)鑄元符元寶,有小平和折二,銅鐵都有。銅錢篆書行書成對。還有紹聖重寶大鐵錢。

       徽宗在建中靖國元年(公元1101年)鑄聖宋元寶,有小平和折二,兩者都有鐵錢。

       崇寧年間(公元1102—1106年)鑄有崇寧通寶小平和當十,另有崇寧重寶當十錢和當二的夾錫錢。

大觀年間(公元1107—1110年)鑄大觀通寶,有小平、折二、折三、折五、當十。除崇寧重寶是隸書外,其餘崇寧錢和大觀錢都是趙佶自己用瘦金體書寫的,所謂鐵畫銀鉤,為歷代收藏家所愛好。大觀通寶小平錢有行書的,也是趙佶的手筆,異常精美,但遺留極少。

       政和年間(公元1111—1118年)鑄有政和通寶小平和政和重寶折二錢。重和年間(公元1118—1119年)鑄有重和通寶,有篆書和隸書兩種,成對錢。宣和年間(公元1119—1125年)鑄有宣和元寶和宣和通寶兩種,通寶有小平和折二兩等。小平有鐵錢。

       欽宗在靖康年間(公元1126—1127年)鑄有靖康元寶和靖康通寶。各有小平和折二。

南宋初年的錢制,是繼承北宋的遺風。錢文有幾種書體,而且成對。例如高宗時的建炎錢和紹興錢都是這樣。建炎錢種類很復雜。有建炎通寶、建炎元寶,還有建炎重寶。通寶分小平、折二、折三三等,都有篆書和真書成對。通寶有小鐵錢。建炎元寶只發現折二錢,篆書。重寶則為當十錢,也是篆書。紹興錢有元寶和通寶兩類。元寶有小平和折二兩種,篆書和真書成對。通寶有小平、折二、折三三等,分銅鐵兩類,都只有真書,不成對錢。

       孝宗在隆興年間(公元1163—1164年)鑄有隆興元寶折二錢,篆書和真書成對。鐵錢則除折二以外,還有小平錢。乾道年間 (公元 1165—1173年)鑄有乾道元寶,銅錢也只有折二,篆真成對,小平只有鐵錢。淳熙年間(公元1174— 1189年)鑄有淳熙元寶,分小平、折二兩種。鐵錢有當三。

光宗在紹熙年間(公元1190—1194年)鑄有紹熙元寶小平、折二、折三三種,背文自元字到五字。但折三僅見有四字。另有紹熙通寶折三,背上也是四字。鐵錢有元寶和通寶兩種。

寧宗在慶元年間(公元1195—1200年)鑄有慶元通寶。銅錢有小平、折二、折三三種,背文自元字到六字。鐵錢也有小平、折二、折三,小平和折二。另一種慶元元寶鐵錢,形制稍大,背面穿上有一川字,兩旁有數目字。

       嘉泰年間(公元1201—1204年)鑄有嘉泰通寶。銅錢有小平、折二和當五三種,小平和折二背文自元字至四字,當五為光背。鐵錢制作和慶元錢差不多。

開禧年間(公元1205—1207年)鑄有開禧通寶。銅錢有小平和折二兩種,背文自元字至三字。鐵錢還有當三,背文也是仿慶元錢和嘉泰錢。

       嘉定年間(公元1208—1224年)鑄有嘉定通寶。銅錢有小平和折二兩種。嘉定雖然前後有十七年,但錢背年份只到十四為止。鐵錢有十七。另有嘉定元寶大錢,背面上下有折十兩個字。 嘉定鐵錢是中國錢幣史上最復雜的一種,至今還沒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種。

理宗在寶慶年間(公元1225—1227年)鑄大宋元寶。銅錢有小 平、折二兩種。背文自元字到三字。另有大宋通寶大錢,,背面上下有當十二字。鐵錢有小平、折二、折三三種,背面有定、春、漢、泉等監名,並加年份。

紹定年間(公元1228—1233年)鑄紹定通寶。銅錢有小平和折二 兩種,背文自元字到六字。鐵錢通寶只見有小平,背文有春、漢等字。

        端平年間(公元1234—1236年)鑄有端平元寶小平。銅錢背面僅有元字一種。另有端平通寶和重寶折五錢,光背。鐵錢則有通寶和元寶兩種,都是大錢,背文種類很多。

淳祐年間(公元1241—1252年)鑄有淳祐元寶。銅錢有小平和折二,背文自元字到十二。另有淳祐通寶小平、當二十和當百三種。小平是光背。當二十的背面穿上有一慶字,左右分列“當二十文”四字。有銅鐵兩種。小樣的有光背的。當百錢也有鐵質的,有楷書篆書兩種。這些當百錢是蒙古軍隊攻入四川的時候所鑄的,多在重慶出土。

       寶祐年間(公元1253—1258年)鑄有皇宋元寶。有小平和折二兩種,背文自元字到六字。元字錢有一種大樣的,似乎是折三。皇宋沒有鐵錢。

開慶時(公元1259年)鑄有開慶通寶。有小平和折二,背文僅有元字一種,也沒有鐵錢。

景定年間(公元1260—1264年)鑄有景定元寶,有小平和折二兩種,背文自元字到五字。僅有銅錢。

度宗在咸淳年間(公元1265—1274年)鑄有咸淳元寶,有小平和折二兩種,背文自元字到八字。鐵錢有折二錢。

       中國紙幣的產生和發展,是由幾種經濟原因所促成的。第一是宋代商業的發達,因此不但需要更多的通貨,而且需要更輕便的通貨。第二是自五代以來,中國形成許多貨幣區,不但用的錢不同,而且不准運錢出境。有時使用紙幣就是為防止銅錢外流。第三是有許多區域使用體大值小的鐵錢,攜帶非常不便。第四是兩宋政府受到外族軍事上的威脅和侵略,不得不養重兵以為備,軍費開支龐大,財政非常困難,常靠發行紙幣來彌補開支。

       交子的產生,縱使不是在五代,也必定是在宋初。約略可以把交子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:最初是自由發行時期,大概純粹是代替鐵錢流通。後來由十六家富商來主持,這是在大中祥符年間(公元1008—1016年)的事。在大中祥符末已由薛田建議由政府接辦。所以第一第二兩個階段,應當各有一個相當長的時期。最後在天聖元年(公元1023年)政府才設置益州交子務,改由官辦,這是第三個階段。

南宋的紙幣,流通范圍比較廣,種類也多。最初行的是關子,曾一度改為交子,但最通行的是會子。

南宋最通行的紙幣是會子。紹興七年(公元1137年)吳玠在河池(今陜西鳳縣,近甘肅)發行銀會子,以錢為單位,面額分為一錢和半錢兩種,每年換發一次。這是最早的銀本位制。

建炎重寶.png
淳元化寶.png
淳祐通寶.png
政和通寶.png

​※圖為政和通寶

​※圖為淳祐通寶

​※圖為建炎重寶

​※圖為淳元化寶

bottom of page